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江门新闻网--江门论坛--江门日报
当前位置:主页 > 江门新闻 > 近代外海系“留学生之乡”

近代外海系“留学生之乡”

时间:2014-02-06 00:0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陈少白先生赠给族侄陈英三之书法作品。

  这是蔚为壮观的历史文化现象,这是难得一见的侨乡人文故事:清末民初,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今属江门市江海区)出现大量远渡重洋、求学报国的有志学子,一时间开风气之先。根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外海留洋青年人数居五邑乡村之冠,为外海赢得了“留学生之乡”的美誉。那时候,这些从江门外海走出去的中国早期留洋学子,心怀报效祖国之志向,潜心向学,学成回国之后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侨乡人民的骄傲。

  一百年前外海子弟留洋众多,成为五邑侨乡传颂百年的文化佳话。

  文/图黄柏军(除署名外)

  1

  留洋群体璀璨夺目

  陈子褒和陈少白堪称是外海留洋青年群体的先行者,他们的留洋经历对外海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爱国教育家陈子褒,留学日本学习平民教育学。陈子褒(1862—1922),名荣衮,号耐庵。陈子褒自幼聪颖过人,31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排名在康有为之前。他钦佩康有为的学问胜于自己,甘愿拜康有为为师。康梁主持和发动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陈子褒跟随老师康有为逃亡日本,定居日本八年,潜心学习当时日本发展迅速的现代化中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国之后,陈子褒弃政从教,立志献身教育,改良中国的小学教育和平民启蒙教育,在澳门创办“灌根书塾”并在香港创办“子褒学校”,培养学生数百人,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冼玉清女士就是陈子褒的得意门生。

  辛亥革命先驱陈少白(1869—1934),留居日本研究近代革命之理论。陈少白早年结识孙中山,志同道合,结盟立志推翻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孙中山发动的兴中会首次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和陈少白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陈少白结识了一班革命志士,通过深入交流,初步总结了当时中国如何变革、中华民族如何浴火重生等革命理论问题。

  继陈子褒和陈少白之后,先后留洋取经的外海学子还有陈凤翔、陈晋英、陈韵楼、陈振先、伍光建、陈树梅、伍蠡甫。

  陈凤翔,字苹史,晚清时期赴日本攻读宪兵科。民国初年回国,曾担任广东宪兵学校校长、广东都督府军法处处长、陆军少将。后来,广东警察厅成立,陈凤翔曾担任司法科科长等职务。

  陈晋英,字颂豪,号仲伟,光绪年间考取过科举功名。清末留学日本,在日本东京宏文书院攻读。回国后,他曾担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后入政坛,两度出任广东省开平县县长,任内有政声,著有《百衲诗集》一册。

  陈韵楼,清末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回国后开办商行,毕生致力“工业救国”和“经济救国”,对广东民族工商业贡献巨大。

  陈振先(1877—1938),字时铎,早年被清廷派遣出使美国,担任清朝派驻美国公使馆书记官。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振先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农业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光绪三十四年九月,陈振先参加学部外国留学毕业生考试,名列第一,获赐农科进士。中华民国建立后,陈振先先后担任北京政府农林部次长、农林总长、教育总长、总统府顾问、国会议员等职务。

  伍光建(1868—1943),外海麦园人。光绪十年,伍光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为著名思想家严复之高足。光绪十二年,伍光建入选清朝第三届派遣出洋留学生,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后转学到伦敦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国文学和世界历史。毕业时,伍光建成绩名列各国留学生之前列。伍光建是中国近代三大著名翻译家之一,与严复、林纾齐名,一生为国人翻译外国文学、历史、哲学等著作130多种,总字数接近一亿字,被赞誉为“中国近代翻译界之巨星”。

  陈树梅(1869—1930年),字雨畦,前清举人,家境富裕。他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先后在广州、江门、新会开设律师事务所,担任新会东南局法律顾问等。陈雨畦为人豪爽,有爱国心,学成归国后,与留学日本的同乡陈晋英等创办“外海阅书报社”,对乡亲进行启蒙教育,这是江门历史上第一个进步群众文化团体。

  伍蠡甫(1900—1992),外海麦园人,翻译家伍光建之子。伍蠡甫少承家学,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潜心钻研西方文学理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伍蠡甫学成归国,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受聘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外国文学研究室主任。伍蠡甫一生从事教育和翻译事业,为我国高校西方文学研究、文艺批评教育作出贡献,生前出版著述、翻译作品二十余种。

  2

  为何热衷留学日本?

  清末民初,为什么外海突然出现这么多留学日本或者欧美的青年学子呢?为什么外海青年特别喜欢留学日本?

  二十世纪初,清朝废除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中国的考试体制进入后科举时代。清政府下令全国各省各地均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

  当时,御史杨深秀向朝廷提出:中国的邻国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国人变法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中国学子要取经强国,必自日本始。因为中国与日本政俗文字同则学之易,舟车饮食贱则无费多,是迅速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渠道。

  而另一位有变革思想的封疆大吏张之洞也竭力主张向日本学习、派遣留日学生。他在撰写的《劝学篇》中,大力倡导留学,尤其是留学日本。由于张之洞的《劝学篇》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张之洞的游西洋(美国、英国)不如东洋(日本)的看法,在全国得到响应和执行,影响很大。

  一时间,官派留学生成为清末知识分子留学外国的首选。而外海是五邑著名文化之乡,开宗立村700多年间,科举盛名远播四方,特别是明、清两代,共诞生翰林三名、举人八十六名、秀才数百名。由于科举高中者多、身负功名者多,恰逢清政府选派优秀学子留洋深造,所以很多优秀外海青年得以入选,被委派出洋留学。例如伍光建、陈振先等就是属于这一类。

  同时,外海名门望族豪门富户众多。清末以来,受到陈少白、陈子褒等同乡的影响和启发,素有爱国爱乡传统的外海青年,向往留洋取经,学习日本富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经验,期待学成知识才能后可以一展抱负,振兴中国,报效神州。于是,外海一些有钱富家子弟怀着爱国志愿自费留学日本,例如陈晋英、陈雨畦即属于此类。

  3

  外海学子陈晋英

  与鲁迅、陈寅恪、李四光等是校友

  外海学子留学外国,学习了新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习到当时与世界变革同步接轨的新知识。

  外海学子陈晋英曾就读日本东京宏文书院。清末民初,我国近代一大批仁人志士曾先后在东京宏文书院就读,如陈天华、杨度、胡汉民、张澜、许寿裳、鲁迅、陈幼云、陈师曾、陈寅恪、李四光、林伯渠、邓以蛰等均为该校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辛亥革命先驱黄兴,著名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著名学者萧瑞麟等均是陈晋英之校友。

  至于陈晋英等外海学子在东京学习的情形,目前缺少文字记载。有关资料记载,陈晋英在日本留学期间醉心革命,与四名留日同乡带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赞赏有加的爱国青年。

  4

  爱国爱乡

  名留史册

  从提出“教育救国”的陈子褒到提出“革命救国”的陈少白,再到提出“工业救国”的陈韵楼,清末民初的数十年间,一大批出外留洋的外海青年,尽管人人的道路事业各有不同,或者从政、或者执教、或者从文、或者经商,但是“殊途同归”,他们期望以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专长和学问报效祖国的殷殷爱国心是共同的,是一致的。

  就全国性影响来说,外海人陈子褒推行的“新式平民教育改革”走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前列,对后来的教育界影响甚大;外海人伍光建身体力行引进和推介外国新文化,他所翻译的外国文学、历史、哲学名著,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风行一时,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到巨大的启蒙作用。

  就局部性影响来说,在外海当地,光绪三十二年,留学日本学成归来的陈晋英,联合一班外海爱国知识分子,倡议在外海兴办新式学校,得到外海乡间许多开明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后来,陈晋英等人顺利创办外海高等小学,这是外海第一所新制式学校,轰动一时。

  由于外海留日青年的推动,民国时期,外海新式小学、中学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成就了外海历史上农村乡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先驱陈少白,早年在日本考察社会变革之经验,认为适合借鉴用于自己家乡的发展。辛亥革命成功后,陈少白毅然辞职返回外海,他有意以外海家乡为社会建设之缩影和模型,孜孜探索乡村建设之经验。他乐意担任新会县第四区外海乡事委员会主席、第四区区长兼外海乡乡长等“芝麻绿豆”的小官职,治理家乡,全心全意为乡民谋划乡政:加快修建外海通往江门的马路以及拓宽外海圩镇马路;铺设乡村小巷的石板便道;兴办学校并欣然担任外海乡立第一小学名誉校长;创立外海中学,捐款兴建“梦桥校舍”;倡议重修公园;创办《外海杂志》;严禁本村子弟吸食鸦片;严禁本村子弟参与赌博;科学清理田亩税赋等,深受各界赞颂,深受乡人爱戴,有“国叔乡长”之美誉。

  的确,陈少白先生的巨大贡献既表现在早年的倡导革命推翻专制,又表现在晚年的务实建设,造福桑梓。

  (编辑:邹浩)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